2012-03-28 14:33:31 辽宁公务员考试网 http://ln.huatu.com/gwy/ 文章来源:未知
不能不说,申论考试也是与时俱进的。在申论考试举行之初,给定资料的主题一般比较浅显,考生通过通读,一般都能把握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考试激烈程度的增加,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内容越来越复杂,题干设问越来越抽象,这就给考生确定主题带来了难度。
(一)题干抽象,需挖掘的信息越来越具体
最初的申论考试设问都比较简单、直白,也比较宽泛,考生读后一般都能够理解命题者想要考生作答的是什么。例如:
200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一题:
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20分)
2003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一题: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00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
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可以看出,上面三道试题问题都比较容易理解。2002年国考第一题要求概括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2003年北京市第一题要求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2005年国考第二题要求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
但是,近年来这种比较直白、清楚的设问方式已经很少在申论考试中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晦涩难懂的提问方式。这种新的提问方式要求考生概括或分析的东西一般都比较抽象,且题目限定非常的具体。考生读后往往不知道命题者想要自己作答的是什么,或虽然知道要作答什么,但是因为需要作答的问题过于狭窄而给阅读材料搜集答题点带来难度,抑或是因为题目过于抽象而不知如何组织语言、从何种角度展开作答。例如:
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一题:
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归纳,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20分)
要求:准确精要、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简洁。限200字内。
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
根据你对“一抹红带出七彩”的理解,联系给定资料,谈谈“大西柏坡”开发建设都有哪些方面的工作内容。(20分)
要求:着眼于“做大”“做强”,思考有整体感和层次性,不超过250字。
相信很多考生读过上面的两道试题后都会十分迷茫,很难找到正确的答题切入点。就2010年四川省第一题来说,题目设问很抽象,很多考生把题目简单理解为概括郭明义做过哪些助人为乐的事,因此作答时也只是罗列助人为乐的具体表现,如资助贫困学生、义务献血等,很容易把题目答得狭隘。其实,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和“助人为乐”,考生需要挖掘的是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这几个方面又怎么体现出“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通过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即郭明义助人为乐的目的动机、时间过程、具体行动和效果影响,也就是说从这四个方面体现出了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就2010年河北省第二题而言,作答要求限制非常多。这道题要求谈“大西柏坡”开发建设的工作内容,要想正确答出此题,既要理解“一抹红带出七彩”的意思,又要着眼于“做大”“做强”,还必须有整体感和层次性的思考。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不能找到正确的作答思路。
(二)材料简单,信息点难寻
材料复杂不是最可怕的,材料简单才是最可怕的。复杂的材料虽然字数较多,但是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作答信息点以及能够指引考生作答的理论性材料,并且能够带给考生更多的启发,引导考生进行更广泛的思考。简单的材料通常叙述性的材料较多,理论性材料较少,材料故事性很强,考生很容易被材料内容所吸引,也认为自己理解了材料所要反映的内容,但这通常只是考生的错觉。在阅读这种简单的材料时,考生通常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材料所要反映的深层次内容则很难把握住。
申论作答来源于材料但要高于材料,如果只停留在材料反映的表面问题上思考作答,很难答出深度。这就是为什么考生觉得材料、题目很简单,但却得不了高分,觉得材料、题目有难度,但得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低的原因了。
2010年四川省申论试卷的给定材料是典型的简单型材料。除第一则材料引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第十则材料罗列人们对郭明义助人为乐行为的看法外,其余材料均为对郭明义先进事迹的介绍。考生如果不能在有限的信息点中寻找到真正的主题,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考虑,上升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高度来作答,而只是停留在就郭明义助人为乐谈助人为乐的层次作答,就很难得到高分。
总之,阅读理解在作答申论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突破阅读理解的障碍,才能顺利进行作答。下一节我们将为考生归纳总结阅读的误区,帮助考生克服以前的阅读陋习。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
下一篇: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阅读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