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 08:07:49 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ln.huatu.com/guojia/ 文章来源:辽宁华图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盘锦市国家公务员面试时间地点。更多2024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国家公务员考试专属客服:点击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盘锦市国家公务员面试时间地点
2024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
公告 | 国考面试公告 | 调剂公告 | 体检公告 |
资讯 | 国考面试名单 | 国考调剂职位 | 国考调剂入口 |
资料 | 国考面试试题 | 方法技巧 | 国考历年分数线 |
备考 | 面试课程 | 网络课程 | 图书教材 |
点击查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课程>>>>
>>>>>>扫码随时咨询考试相关问题,领取资料试题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4盘锦市国家公务员面试时间地点,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面试备考技巧:马哲原理在现象认知中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国家公务员面试考试中,现象认知题考察考生能否以公务员的身份,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工作岗位和职业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有良好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国家的政策理论有框架性的认识,注重对素材的积累,还需要哲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答题中可以回答的更加深刻。因此,我将以试题为例,简单谈谈部分马哲原理在现象认知中的应用。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例1:近期,钢铁、铁矿石、纸浆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请谈谈你的理解。(2021年3月17日发改委试题)
【原理内容】
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之一。一切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指的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例如: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试题解读】
分析钢铁、铁矿石、纸浆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厂家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厂家为了生存会提高商品价格。对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压力增大。而对于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会减少购买,进一步导致厂家减少库存或者售降价处理,不得不低价出售会导致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可以观察到,原材料的价格与厂家、消费者之间的影响都是互相联系的,考生需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这道题。
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例2:网红县长带货,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对此,你怎么看?(2020年6月20日下午商务部试题)
【原理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我们要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回避否认矛盾,反对片面的看待问题。
【试题解读】
分析网红县长带货的现象时,不能用片面的观点去看待。考生应明确,一方面,网红县长网络带货是推销农产品的好办法,县长通过亲力亲为,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落实,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关系;另一方面,县长带货的能力有限,同时带货是否会影响到县长的本职工作,直播带货的售后服务和物流运输能否落实,都是需要认识到并且积极寻求解决的问题。考生需要运用对立统一原理,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这个现象,既不能全面否定这个现象,也不能全面肯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例3:有人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一定对,所以不必过于重视。对此,你怎么看?(2018年3月10日下午统考试题)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在参与历史活动的一切人中,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要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把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试题解读】
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一定对,所以不必过于重视”这一现象,考生应持否定态度,明确“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职人员面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不能草率地做出如何处理。同时,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即使反映的问题有误,也应该做到耐心倾听,认真解读相关政策,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考生需要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去正确的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
各位考生有没有当众发言的经历呢?当时,你的感觉如何?大脑一片空白,脸红,心跳得厉害,开头不知道讲了些什么,结尾不知道如何就结束了......
这些都是紧张的表现。你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感觉。
假想一下,如果这次发言是在考场上呢?你的两边围坐着几个侃侃而谈,志在必得的竞争对手,面前是不发一言直勾勾盯着你的考官,桌子上一堆材料。
是不是紧张得让人眩晕?
一、紧张并不可怕
在考场上,考生普遍紧张。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加快反应速度,有助于提高成绩。这时,你关注做题本身,紧张感渐渐会消失。如果你关注于消除紧张,那么紧张就会加剧。而过度的紧张,会影响发挥。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不紧张,而是带着适度地紧张也能答好题,不是把紧张当作敌人,而是把紧张当作朋友。
二、缓解紧张感的训练
1、松弛情境下的熟能生巧
所谓艺高人胆大。熟悉的技巧会增加信心。这些技巧包括,熟悉面试最新变化,面试常考的热点题材,题目的解题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反驳的方法等等。做到看到题目,就能够五分钟内在大脑里产生整场讨论的思路。这才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紧张情境下的循序渐进。
肚子有货,但是发挥不出来?临场发挥也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大家可以试试对于熟悉的题目,当着很多人的面,作答一遍,或者和自己的同学两两练习反驳。感受自己内心的紧张,紧张的时候明明平时熟悉的内容,会突然忘记,这个时候放慢节奏,不要批评自己,慢慢想起。然后逐步训练,增加难度,你会发现紧张的感觉逐步被抛到脑后。
3、关爱自己的心理调节
每次训练前,都要放松,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考试,考上了是一个种选择,考不上是一种积累,还有很多次公考的机会;再比如说散步,洗热水澡,听轻音乐等等。当自己习惯了这种方式,每次都能够从方式当中获得轻松、释放,那么逐步离开了紧张。
虽然无领导答题要以材料内容为基础做铺展,但是材料信息毕竟有限,而参与面试答题的同场人数又相对较多,因此难免会出现答题内容雷同、别人说了我想说的话的情况。尤其在个人陈述环节,如果考生的答题顺位比较靠后,这种情况则更为常见。因此面对这种情况考生应该如何抉择?是重复别人的内容还是选择不说?
如果一味像复读机一样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信息会给考官形成一种印象,即我们在模仿和盲从别人的答案,但是如果不说又等于忽视了答案。因此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语言异化。所谓语言异化就是把相同的语言内容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即所谓的“新瓶装旧酒”。语言异化有两种具体的操作方式:第一种是同义替换,也即将句子中的关键词或句子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做替换。例如:一个父亲问儿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儿子答到:金钱和美女,父亲狠狠的抽了他。替换成:一个父亲问儿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儿子答到:事业和爱情,父亲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语言异化的第二种操作方式是压缩精简,也就是把一个长句子的多余成分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语言表述比较复杂或者啰唆的答案。例如:虽然如此,党的领导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却因为陷入了新转折的严重的左倾错误,以致不但没有在红军胜利,人民抗日反蒋的有利形势下,将革命推向前进,反而使革命受到新的挫折。压缩后为:党的领导受到挫折。
第二,替换论证方法。论证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个证实。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等。例如: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才能提高民众的认识,唤起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进而做到全民行动共同保护。这段语句主要使用了正面论证的方式强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可将正面论证替换为反面论证。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如果忽视了宣传,就无法纠正民众对文化遗产的偏见,无法提升老百姓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更无法做到全民保护。
因此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的个人陈述环节别人说了我要说的话并不代表我要另起炉灶,掌握必要的技巧方法依然能够将重复的观点翻新从而给考官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
(编辑:lnht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