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14:25:13 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ln.huatu.com/guojia/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辽宁华图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3辽阳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表已发布。更多2023年国家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http://ln.huatu.com/guojia/)或者关注辽宁华图微信公众号(syhuatu)。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3辽阳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表已发布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3年10月24日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辽宁一共招1836人,725岗位。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推荐阅读:
【备考图书】【网络课程 】【面授课程】【国考介绍 】【备考指导】【 试题资料 】【 备考资料 】【系统详述 】
【国考公告】【国考大纲】【国考职位 】【报名入口】【报名条件】【准考证打印入口】 【笔试时间】【考试科目 】
以上这些就是辽宁华图老师为大家分享的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2023辽阳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表已发布,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同类话题的学习!
相关信息推荐:
辽宁华图小编为您整理国考备考技巧
51.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
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
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
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
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
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A.物尽其用
B.睹物思人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52.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关。然而这个原则
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
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
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
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有刊刻——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
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
文艺评论原则。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A.文如其人
B.文以载道
C.知人论世
D.诗以言志
51.【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文段先阐述“印象中,文物神秘、高冷、刻板……”,接着通过“尔后”和“我
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即“文”是中心,“物”是载体,
文物收藏在于传播文化。“文(文化)”即文段中的“文物与人的故事”“个人的感情”“老物
件的温度”等,也就是强调文物所寄予的“情感”。
第二步,对比选项。D 项的“寄情于物”,“情”对应文中的“文(文化)”,“物”对应
文中的“文物”。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A 项“物尽其用”强调充分利用资源,不浪费任何东西,与文意不符,排除。
B 项“睹物思人”强调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而文段强调的
是人情世故,“睹物思人”既非作者观点,也流于片面,排除。
C 项“超然物外”强调超脱于尘世生活之外,而文段强调文物要有“感情”,与普通人
的生活没有隔膜,因此 C 项不符文意,排除。
52.【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关键信息。文段先
反向援引了西方现代文论的观点“作品和作者(人)无关”,后通过“然而”引出了中国传
统文学的原则: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之后列举了扬雄和严嵩两个人
的例子反面论证:作品和作者人格密切相关。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文”对应“作品”,“人”对应“人格”,符合文意。因此,
选择 A 选项。
【拓展】
B 项“文以载道”强调“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与文段强调的“人格”
无关。
C 项“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意无关。
D 项“诗以言志”指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与文意无关。
53.日前,IBM 公司研发的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电视智力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人类
常胜将军,一时间,很多网友担心,电脑越来越像人了,将会超越人类智慧。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近几年,每次有电脑战胜人脑的事发生,
都会有“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久的将
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并最终替代人类。
作者对于“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的态度:
A.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实现电脑模拟人脑
B.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
C.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超越人类智慧
D.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宰者
54.在读屏时代,从倡导多读多写汉字的角度,“汉字听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
过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比如,比赛偏重冷僻字词,参赛小选手们只能强化记忆,在比赛
中展示了“中国式教育”。就连汉字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也认为,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 8000
多个,这个数量实在有点太多了。联想到近几年一直没有停歇过的汉字繁简之争以及中高考
改革方案的推出,我们不难发现,大家对汉语言文字的关注在日渐深入,民众的母语水平和
学习母语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
A.汉字听写数量过多会引发民众提笔忘字的忧虑
B.读屏时代的汉字听写加快语言教育改革的步伐
C.新时期的汉字听写比赛应该适度适当导向正确
D.中国式教育与强化记忆是语文教育的必要手段
53.【答案】B
42【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电脑会代替人脑”的关键信息。从文段“很多网友担心”“终
结者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可知,一些人认为电脑将代替人脑。但作者仅在客观陈述,对
他人观点是否赞同,文中没有提及。
第二步,对比选项,B 项与作者的态度相符。因此,选择 B 选项。
【拓展】
A 项“作者认为”,C 项“认同”和 D 项“不认同”都是给出某种观点,不符文意。
54.【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态度体现的关键信息。文段第一句指出“汉字听写”是一
件好事。第二句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汉字听写”不宜过度。第三句及第四句通过
“比如”及周有光先生的观点对“‘汉字听写’不宜过度”进行举例论证。最后一句补充说
明,指出汉字繁简之争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作者的态度通过“但是”引出,即“汉字听写”不宜过度。C 项“汉字听写比
赛应该适度适当导向正确”即为同义替换。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引发民众提笔忘字”与 B 项“汉字听写加快语言教育改革的步伐”属于无中生有,
文段并没有提出汉字听写数量过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没有提及汉字听写会推进语言教育
改革的进程。
D 项“中国式教育”与“强化记忆”属于举例论证中的内容,且感情倾向性与作者的倾
向性相反,作者不太认可“强化记忆”。
55.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迁。邻里之间原本融洽和谐的关系,
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耸立而逐步瓦解。传统邻里关系虽令人怀想,却未必值得无条件
推崇。在某种程度上,以熟悉程度为评判尺度、以交情深浅为处事标准的人际交往方式,与
现代社会更注重契约与法制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在市场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人们的权益
意识不断提高,对个人隐私的呵护也日益加强。用一扇门来阻隔外界的纷扰、他人的窥探,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客观地说,适应陌生人社会的行事规则,是一个现代城市人必备的素质。
对邻里关系的淡漠,作者持有的态度是:
A.惋惜,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的隔阂
B.赞成,认为这对斩断中国的人情纽带有着重要的意义
C.理解,认为这符合现代社会保护隐私、遵循法制的要求
D.无奈,认为这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55.【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邻里关系淡漠”的关键信息,即“传统邻里关系虽
令人怀想,却未必值得无条件推崇”,后文具体阐释“当下对个人隐私的呵护也日益加强”,
邻里关系淡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步,对比选项。C 项“保护隐私”“遵循法制”与后文的具体阐释相吻合。因此,
选择 C 选项。
【拓展】
A 项与作者的观点相悖,排除。
43B 项“赞成”语气过重,“斩断中国的人情纽带”文段中也并未体现。
D 项“无奈”与作者态度不符,且“不可避免的代价”在文段中并未提及。
56.太赫兹波具备微波和红外辐射所没有的独特属性。太赫兹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且
在浓烟、沙尘等环境中传输损耗少等“独门绝技”,可一眼“看透”墙体进而对房屋内部进
行扫描,是复杂战场环境下成像寻敌的理想技术。虽然太赫兹波在大气中传输时易受各类气
候条件影响,传输距离有限,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一“短板”恰恰成为太赫兹通信的又
一技术“专长”。比如在遇到大气衰减时,太赫兹波的信号根本无法传播到敌人的无线电监
听机构中,因此可实现隐蔽的近距离通信。
这段文字没有提到太赫兹波的:
A.物理特性
B.特殊优势
C.应用场景
D.发现过程
56.【答案】D
【解析】A 项“物理特性”对应文段开头提到的“太赫磁波具备微波和红外辐射所没有
的独特属性。太赫磁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且在浓烟、沙尘等环境中传输损耗少等独门绝技”;
B 项“特殊优势”对应文段第二句中提到的“可一眼看透墙体进而对房屋内部进行扫描”和
结尾提到的“可实现隐蔽的近距离通信”;C 项“应用场景”对应文段第二句提到的“是复
杂战场环境下成像寻敌的理想技术”;D 项“发现过程”在文段中没有对应内容,所以答案
是 D 选项。
(编辑:辽宁华图_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